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特寫] 微距時光 Macro Time -- 第一季 Season 1 (15) -- 後記

Macro Time -- Season 1 (41)

馬卡龍
Shot with HTC Incredible S



Macro 的世界, 未必一定是要披荊斬棘, 微觀的世界無所不在, 從昆蟲到美食, 從冰晶到鐵鏽, 從精品店的機械表到山谷裡的蘭花, 處處留心皆題材. Macro 的世界, 也未必一定要昂貴的器材才能跨入, 拜科技之賜, 現在手機若有HD Video功能, 往往平面攝影的畫質就還算堪用, 跟小相機DC一樣, 具備 macro 焦段, 跟 DSLR 相比, 只是要精準對焦沒那麼容易.

這張在百貨公司用HTC手機拍攝的馬卡龍, 糕餅櫃現買現拍, 放在美食街的桌上, 使用一個白色信封當反光板, 東調調西整整, 也還像個樣, 下方墊著包裝馬卡龍的透明塑膠袋, 但在曝光過度的設定, 以及淺景深的作用, 自然消失不見. 比拍照還難的是把它們吃完, 雖然馬卡龍有"少女的酥胸"的別號美稱, 但地中海周圍國家的甜食, 真的都甜到讓人眼前一黑, 對我來說, 簡直可以當作刑求的工具.

當然, 這台 HTC Incredible S 不是我的.





一年又將過, 可怕的2011年終於將盡[註1], 兩場海嘯(日本/歐債)打的全世界淒風苦雨, 許多人浮沉其中, 倍感艱辛. 對我來說, 也是很痛苦的一年, 唯一一個堪慰的收穫就是新增一款 Macro 鏡頭 : Canon EF 180mm F3.5L Macro, 當時買的甚為猶豫, 現在卻愛不釋手, 除了它能使昆蟲攝影不需貼近, 減少昆蟲逃離的機率, 它的解析力與發色更是讓人讚嘆, 一般 L 鏡的色彩表現, 都是"若有似無"(需要演色性佳的光線才會看出不同), 這款鏡頭光用肉眼看出去就比裸視明顯漂亮許多, 色彩表現直逼400mm 以上的大炮望遠定焦鏡. 現在只要拍的進去, 我幾乎都用這款鏡頭, 拍人像也沒問題, 沒有EF 100mm F2.8 Macro偏硬的感覺, 例如先前刊出的 潔西卡.


Macro Time -- Season 1 (41)


Canon EF 180mm F3.5L Macro





本季到此結束.
The season ends here.




[附錄]

以下是一點心得整理, 所刊載的圖片不是以美感作為選圖考量, 而是以記錄為準, 請不用開罵...


刊載這季的圖片之後, 有人給我訊息希望我以後要出去拍的時候, 能夠帶拍. 我想了之後予以婉拒, 老實說連我自己都覺得並沒有完全知道其中奧妙, 也沒資格帶拍.


另外, macro 攝影若是屬於靜態, 可以好整以暇的調整, macro 昆蟲攝影比較進階, 如果沒有很好的攝影與相機腳架操作基礎, 是不足以應付的, 不是只有我這麼認為, WILEY出版的MACRO PHOTOGRAPHY photo workshop, by HAJE JAN KAMPS的書也是這麼認為, 有心玩 macro 的攝影初學者, 建議稍微累積一點經驗再跨入, 否則有時會有頗深的挫折感.

舉例來說, 原本我把相機在腳架上,忽然白水木枝葉間傳來蛾劇烈的翅膀抖動, 我知道螳螂抓到它了, 從螳螂抓到它, 到我從腳架上取下相機, 靠近, 改ISO, 對焦, 徒手拍到下圖這張, 大約只花了10秒鐘, 很多新學攝影的人, 10秒過了還在找鬆開雲台快拆板的螺絲呢!


Macro Time -- Season 1 (40)


一隻螳螂剛截獲一隻受白水木花蜜吸引的蛾, 蛾不斷振翅, 右上方另一隻螳螂想要搶奪, 迅速逼近, 卻沒有下手. 捕到蛾的螳螂一口咬掉蛾的觸鬚以及一顆眼睛, 試圖要摧毀蛾的行控中心, 減少自己受傷的可能, 也毀掉蛾逃走的第一感官.






這隻螳螂看我相機逼近, 迅速的從白水木花朵下方, 轉移到上方, 它規劃的閃躲路線是往左後方逃逸(後來就像獵豹一樣帶著獵物躲入枝葉稠密處)


Macro Time -- Season 1 (39)








逃逸之前牠轉頭看了我一眼, 面露兇光, 吃相狼藉, 一付 "看三小, 這是我 螳螂 魯道 的獵場!" 的模樣, 然後就奔入枝葉更深處.

Macro Time -- Season 1 (38)




整個過程前後大約只有30秒, 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讓人思考與犯錯.





昆蟲攝影比技術那些枝微末節更需要的, 就是昆蟲本身的 know-how, 甚麼季節, 到哪裡去找, 有甚麼習性, 覓食的標的物等. 另外, 也關係到攝影人自身的安全. 例如下面兩張照片:

Macro Time -- Season 1 (37)


Canon EF 70-200mm F2.8L


這個蜂窩結在我洗衣陽台一個低過腰的突台下方, 發現時嚇的我渾身雞皮疙瘩, 眼突嘴歪的飛快逃走. 事實上要結到像這樣一顆哈密瓜大小的蜂窩, 大概需要一週以上, 所以我在那邊洗衣、曬衣、澆花、偷窺鄰居的晃過來又晃過去, 牠們要叮我早就滿頭包.

我不是很怕蜂, 因為我曾經一整年每週都接受蜂針(灸), 最高峰一次被活蜂超過30隻叮刺, 知道被蜂叮是怎麼一回事(you don't wanna know). 但是不知道要怕的人最好不要玩昆蟲 macro, 所以我還是上網查看, 知道這是胡蜂的一種, 攻擊性很低, 但是不表示不會攻擊.


我沒有選擇, 必須摘除這個蜂巢, 動手的那天是我最孬的一日, 因為牠們都氣壞了, 像轟炸機從我門縫伸出的頭頂兇狠掠過好幾次, 我嚇的耳朵都扁了, 蜂巢不如我想像的好摘, 黏在台子下方弄都弄不掉, 我拿一隻長棍弄的雞飛狗跳, 群蜂舞空, 又驚又孬, 一世英名, 毀於一巢. 牠們並非兇惡, 只是活在當下.






Macro Time -- Season 1 (36)


蜂巢下方伸出來的身黃頭黑的東西就是蜂的幼蟲, 被成蜂拖出來餵食. 有些不健康的幼蟲, 則會被拖出來丟棄
Canon EF 70-200mm F2.8L




台灣有兩種虎頭蜂最具攻擊性,平常應上網熟悉, 到山裡拍照可趨吉避凶. 會採蜜的蜜蜂不需要太害怕, 人不惹牠, 牠也不會來惹你. 不採蜜的才要小心, 表示這是肉食性的蜂種, 大黃蜂, 虎頭蜂都是這類. 蜂巢都有一道隱形的警戒線, 一旦跨越, 警戒蜂就會到你面前左右飛舞來警告你, 趕緊低身往後退回.

到野外遇到色彩鮮豔, 尤其是橘色黃色的昆蟲要特別小心, 往往有毒. 另外更要避免的是紅黑色相間的昆蟲, 例如台灣的黑寡婦蜘蛛就是類似左圖那種紅黑相間的圖樣, 毒性跟百步蛇一樣強, 千萬走避. 左圖這隻好像是樁象之類的蟲子, 有沒有毒我不曉得, 這裡只是拿來舉例.








最後的心得, 不外乎閃燈的運用, 北台灣山裡的光線實在不是很充裕, 光圈一直縮不起來, 晃動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 閃燈的介入是最後的救贖, 而且以後要帶的還不只一個閃燈. 只是還是要提醒自己, 不管怎樣, 千萬不要像成千上萬的昆蟲照片一樣, 清清楚楚, 但毫無美感, 寧可不拍, 也拒絕跟別人一樣, 這是藝術從事者的最低標準, 絕不能加入閃燈後妥協. 可以拍的醜, 總有一天會突破, 跟別人都一樣, 注定一輩子都如此.




Macro Time -- Season 1 (35)


Canon EF 100mm F2.8 Macro


















Macro Time -- Season 1 (41)









Macro Time -- Season 1 (41)




[註1]
Yahoo 美國首頁在跨年時出了一個標題: "NYC, world rings in 2012, bids adieu to a tough year". 幾個小時之後修改文法, 變成"NYC, world ring in 2012, bid adieu to a tough year" 原來外國人也會搞不清楚要用單數複數, 至少大家都覺得過去是個tough year, 大家都覺得很慘, 感覺好像就沒那麼糟:D

.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看來筆者家陽台是個風光明媚好地方,蟲&蜂特別多,但是移除蜂窩乃至抓蛇等,此乃隸屬當地消防局業務範圍,位居北高市者,可直接電洽市民專線1999,即有專人免費為您服務,下次別再自己來了,太危險了...

ryanImage 提到...

是啊, 感謝提醒.

那顆蜂巢大概一個哈蜜瓜大, 怕消防隊來一看哈哈大笑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