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不但善於行銷, 技術更是強, EOS 5D就是這兩者的結合. 5D是Canon 第一台"平價"的「全片幅」(FF/Full Frame)(註)數位單眼相機, 也就是感光元件CMOS的尺寸跟傳統的底片一樣大小(其他10D~40D, 300D~1000D, 消費型相機的CMOS或CCD都是小於傳統底片的尺寸). 感光元件要做到這麼大, 製程很難, 良率提升一直很困難, 也使的製造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Canon 5D的工程師克服(也可以說克難)了這個瓶頸, 加上使用比較廉價的材料, 才使的5D的價格從當初1D的30幾萬巨降至1/3. 這種方式是有爭議的, 但我認為能夠有這樣的產品問世, 就是在行銷與技術中間找到很好的平衡點, 所以5D上市後, 以超高解像力, 漂亮的色彩演譯, 「低廉」的價格席捲高階市場.
影像來源: Canon 5D ScreenSaver
Canon 5D上市了幾年, Nikon終於推出第一台全片幅機種D3, 價格當然不斐. 從去年到現在, 一直有謠言說Canon要出5D Mark II (第二代), 上上週最近的一個謠言剛剛證實是個「謠言」. 市場上一直認為Canon會以一貫打壓對手的策略, 在Nikon推D3的前後, 釋出5D Mark II, 但是事實似乎並非如此.
Canon的技術有多強? 早在相機剛進入電子化的戰國時代, Canon一個全世界公司裡屬中小企業的日本公司, 她的年專利數量居然高居世界排名第六位. 她的行銷策略與Nikon的十年磨一劍顯然不同, 她比較像SONY與Panasonic的合體, 高低階大小通吃, 她以技術的快速輪轉把自己的產品往前推進, 由高階不斷擴散到中低階的產品. 在數位的時代, 這個策略的確證明是正確的, 她不但甩開對手的技術追逐, 還大幅侵占的他牌的市場佔有率.
大家在謠傳5D Mark II 要跟Nikon D3對打的時候, 我就頗不以為然. D3除了在高ISO降噪上的突破之外, 其他並沒有什麼是5D規格上明顯落後的地方(我可沒講哪一個牌子照的比較漂亮!). 5D都輸不多, 5D Mark II 要超前當然不難. 果然D3推出半年過去了, 5D Mark II 仍然不見蹤影. 我的解讀是...
1. 5D Mark II 的對手不是D3, 而是自家的1Ds Mark III. 5D的售價勢必要比1Ds便宜, 1Ds上市還不夠久, 太快推出5D Mark II, 只會使部分買家轉向; 如果推出新的功能規格, 1Ds Mark III 的新買家又罵翻, 因此hold住5D Mark II 的上市是行銷上的正確.
2. 135數位單眼相機已脫離初期的戰國時代, 也從Canon一家稱霸的局面退下, 現在成了Canon, Nikon, SONY三強鼎立的時代. SONY在行銷與技術上, 比Nikon要可怕多了, 而且SONY從來不甘心只做中低階的產品, Canon一定要在高階上擋住SONY的搶灘, 必要時寧可把市場分給Nikon, 也不能給SONY. 5D Mark II 即便今年上市, SONY在高階DSLR應該也還沒有插手的餘地, 但高階機種動輒3,5年的R&D cycle, 誰知道SONY三年之後會不會製造什麼殺手級的產品呢?
3. 5D成功的時空環境背景已經消失, 5D Mark II 如果還使用廉價的材質與簡易的規格(其實會照相的已經夠用, 不會照的功能越多照的越差), 一定會被市場大作文章, 所以5D Mark II 不會再以行銷掛帥, 而是技術優先.
影像來源: Canon官網 official site
4. 135 DSLR的另一個時空因素, 是市場上的玩家都已經選邊站好, 各廠牌有各廠牌成像的特徵與優劣, 各路玩家各擁其主, 現在大風吹完, 大致上都已經選位置坐定.
以高階市場來說, 5D的階段性任務已經達成, 最重要的是1D的武林盟主地位不被動搖. 觀察市場上的專業使用者, 記者、婚紗、雜誌、廣告, 處處都是1D的身影. 這樣的玩家一旦購入機身, 就會陸續的採買各式各樣的鏡頭, 鏡頭的投資恐怕不下機身的價值, 而且鏡頭本身的品質折舊速度不快, 一隻鏡頭可以用上十年, 要改變相機機身品牌, 這會變成重大阻力. 如果有人說反正是老闆花錢, 不是問題. 這才更是問題, 老闆往往比攝影師更精打細算. 剩下還沒坐好位置的, 就是高階機種的新人, 而這些新人選購的機種, 通常都是看先前使用的中階相機品牌決定的. 這就是為什麼中階DSLR殺的難分難解的緣故.
5. Canon對Nikon D3上市沒有任何回應, 其實就有點像吳宇森昂貴又膚淺的武打巨片赤壁裡, 東吳對曹操的戰帖回了一張空白的文書, Canon引頸期盼的眾玩家大失所望, 但真正受辱的是Nikon的users吧!
6. Canon 5D不斷的推出促銷活動, 通常這代表Canon在清這款相機的庫存, 庫存清到某個程度, 新機種就會面世. 我如果是Canon決策者, 我想我推5D Mark II (或是3D, 7D, 隨變啦!), 會避避次貸與輸入性通膨的風頭. 目前電子業2008 Q3訂單普遍旺季不旺, 第四季還在觀望, 所以我可能選Q4 Christmas season前一到三個月鋪貨發售.
註:
Full Frame(全片幅)其實是Canon搞出來的行銷名詞, 原本是用於傳統中大尺寸底片相機領域, 感光元件跟135mm底片一樣大不叫做全片幅.
(尚未定稿)
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心得] 苦瓜烹調食譜
上一篇文章"山苦瓜"大家都知道那是攝影加上後製, 但事實上怎麼完成的可能超過很多人想像, 對我來說, 與其說是攝影, 其實比較像是繪畫, 是憑空想像的創作.
山苦瓜是野生的苦瓜, 是在松青超市買的, 一盒4小條21元, 照完了還可以炒菜煮湯, 從拍照的角度來說, 等於免錢! 除了顏色鮮豔, 外型有趣, 切開裡面更是讓人驚喜, 喜歡照Macro的人可以嘗試. 不過好像有季節性, 不是四季都買的到的樣子.
圖像中的三條苦瓜, 其實都是同一條. 在拍照之前, 事先就已經想好要怎麼安排最終的畫面, 就三個不同的角度照了三張, 這部份沒有什麼, 之前照Cartier手錶的伎倆就足以應付. 圖像中的背景才是難度所在, 它是由七張照片合成的, 其中六張是我照的照片. 拍完山苦瓜的外表之後, 我把山苦瓜切成小丁, 山苦瓜外表有綠有黃, 中心種子卻是鮮紅, 由這三個顏色組合出背景的主要底色, 排成方塊拍照變成色彩原稿, 到電腦上加以"繪畫", 才成最後完稿所見的背景顏色. 所以也可以說, 圖畫的主角是山苦瓜, 背景也是山苦瓜.
山苦瓜切丁, 然後故意模糊焦點的方式來拍照
背景除了山苦瓜切丁, 還有我浴室的地磚, 天花板的油漆紋, 一幅不知名畫作的局部天空, Klimt名畫Kiss的左下角長方塊等, 有興趣知道更詳細的可以看底下[技術細節]section.
攝影早就不是我的興趣了. 創作才是更寬廣的天空.
攝影, 在按下快門的瞬間, 創作已經結束, 任何試圖去更動都是舞弊. 而創作的workflow, 在按下快門的時候, 才開始. (Conceptual design might start much much earlier, though.)
我把布落格與圖片放在國外的大站, 而不選國內知名的業主, 不是不愛台灣, 而是放眼全世界, 看更大的舞台, 得更大的啟蒙. 這張圖片的靈感, 其實也來自我所加入的群組, 他們精采的作品, 給我很大的震撼與啟示. 我苦思近一個月, 怎樣創作一個主題簡單, 背景是帶有材質性的古典色彩的作品. 我也在群組裡發問, 可惜得到的答覆是鴨子聽雷的西班牙文. 我試圖在LAB colorspace(色彩空間/色域)尋找答案, 幸運的在學習LAB模式的原理時(靠~ 1800大洋原文書, 硬梆梆啃斷我三根大臼齒!)讓我真正更懂得色彩到底是什麼, 我只用了LAB的入門知識, 就可以創作與我先前大不同的色彩. 人生如夢, 只是我的夢開始嚐試用不同的色域描繪.
[技術細節]
以下紀錄一部份的技術細節, 但是恕無法從最基礎的step by step細講, 因為所牽涉到的範圍可能就足夠寫一本書. 有興趣的可以私底下交換看法.
我的構思是前景三條苦瓜, 背景要典雅深邃, 中心明亮, 底色是亮黃(這世界上沒有暗黃這種東西), 四周逐漸暗沉, 右上角帶墨綠色, 左上角帶紅橘色, 還要帶有材質的粗鄺刻痕, 且表面要凹凸分布, 顯得光影的起伏烘托那個氣氛.
因此, 先準備一張空白, 填入亮黃, 中心往外漸暗:
黃色漸層底稿
然後準備材質的部份, 我選用浴室的地磚跟天花板油漆的痕路:
浴室的地磚
天花板油漆的紋路(轉成黑白灰階)
接著就是色彩的部份. 我要的綠紅黃剛好山苦瓜都有, 所以就把山苦瓜切丁, 排成長方塊, 然後故意用模糊焦點的方式來拍照, 取其色彩而棄其形:
山苦瓜切丁
真實環境的色彩, 在色彩相互之間的轉換會非常的平順, 所以如果只用上圖來套色, 結果跟攝影看起來沒什麼兩樣, 而我要的, 就是不要看起來相同(阿不然是吃飽太閑?), 所以我拍攝一張200元不知名小掛畫的局部天空, 在不同的色調位置上拍兩張:
不知名掛畫的局部天空1 (安排套色在成品的左上角)
不知名掛畫的局部天空2 (安排套色在成品的右上角)
為了讓中間上方地帶轉換比較平順, 我再套用Klimt名畫"Kiss"的左下角:
Klimt名畫"Kiss"的左下角
上面三張的功能就是打亂自然色彩的分布, 並且製造一點點類似油畫紋理的感覺. 但是光是這樣, 光影的凹凸還不夠明顯, 原本的計畫是由浴室的地磚帶來這樣的光線感覺, 但是浴室的地磚表面起伏不夠大, 所以算是選材錯誤, 應該尋找建築外牆的石壁. 為了補強這樣的效果, 我再複製圖層, 模式選濾色, 並手繪圖層遮色片, 來加深凹凸的感覺:
然後放上三條山苦瓜, 轉進LAB模式調整一下曲線, 就成了beta版:
Beta版有個大問題, 看起來似乎還好, 可是背景色調太強烈了, 似乎滿溢了出來 (這裡放的小圖可能因尺寸縮小而不明顯). 如果沒有學LAB, 我可能搞不清楚問題在哪裡, 用LAB模式控制色溫色調變的很直覺很簡單, 所以我做了在RGB模式幾乎不曾做過的事:
我居然把曲線拉成這副德性. 我這麼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背景往冷色調移動, 果然就是我要的那種比較機車比較典雅的古意色澤滾出來, 按確定、存檔、縮小、貼圖, 拍板!
完成圖
以前使用Photoshop, 都是想要加強對比, 深化顏色, 但今天在LAB卻學會在顏色的色調上退讓, 換取另一種空間.(註1) 這次最大的心得, 就是宮本武藏雪夜決鬥三十三間堂之後, 京都名妓吉野藏匿武藏的那段(註2)... 吉野把琴剖開, 告訴武藏一個大道理, 要"弱一點". 也許直到今天, 我才真正體會出一點點深意.
註1: 並非一定要LAB才能做這樣的事情, 別的色彩模式也可以辦的到, 只是LAB更為方便直覺.
註2: 源自「宮本武藏」, 吉川英治著, 譚繼剛譯(那是我覺得最好的譯本, 可惜應該已經絕版)
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塗鴉] 山苦瓜
山苦瓜
Canon EOS 5D + EF 100mm F2.8 Macro
for the objects and the background images
影像的背景是用photoshop"畫"出來的, 詳見: [心得] 苦瓜烹調食譜
.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