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EF 180mm F3.5L Macro
這張的蛾是日常到處可見的褐、灰色小蛾, 平常不屑一顧, 當牠停到理想的地方, 則立刻萬般皆下品, 因為這種蛾只要慢慢來, 牠可以接受你幫牠布置背景(因為大家都對牠們不屑一顧, 所以不會太緊張), 這張就是這樣拍的, 背景並非後製, 而是提心吊膽、憋呼吸停心跳布置安排的.
大圖展示在 韶華如焰
The large-size image is displayed in The Flare of Time
Phimenes flavopictus formosanus, 虎斑泥壺蜂
Canon EF 180mm F3.5L Macro
Canon Speedlite MR-14EX
Phimenes flavopictus formosanus, 虎斑泥壺蜂
Canon EF 180mm F3.5L Macro
大圖展示在 韶華如焰
The large-size image is displayed in The Flare of Time
李安的少年Pi(Life of Pi)上映之後, 全世界的攝影人都在拍虎放上Flickr, 而我的Richard Parker, 就是這隻虎斑泥壺蜂.
泥壺蜂顧名思義, 就是會搬運濕潤的泥巴, 建構類似壺狀的蜂巢, 但這蜂巢僅供產卵孵化, 成蜂並不會居住於此. 泥壺蜂種類甚多, 蜂巢大小差異也很大, 有的小到1cm~2cm之間(如左圖), 有的則大如我拍著這隻虎斑泥壺蜂的蜂窩, 長度在10cm左右, 而且分成上下兩個卵室, 甚至不知甚麼緣故, 這隻虎斑泥壺蜂在第一層如花生殼形狀的卵室外, 再加蓋兩層半蛋型的覆蓋層. 這可能是因為我在旁邊長時間賊頭賊腦的拍攝之故, 也可能是虎斑泥壺蜂的天敵(其它蜂種), 有興趣請Google, 我這不屬生態觀察網站, 就不班門弄斧.
虎斑泥壺蜂每蓋一層產卵蜂窩, 約需要1~2天, 裝飾補強工作, 需要半天左右. 牠從一早工作到傍晚太陽光線完全消失, 才會停止工作, 平均每五分鐘, 牠就會運來一坨圓形的泥球(所以土壤與水源必在不遠處), 但牠不是drone, 不定時會去覓食補充體力, 或許遇到阻礙麻煩, 有時會超過30分鐘甚至一個多小時才回來重新開始 "構築2分鐘、離開5分鐘" 的反覆循環. 這是我到目前為止拍攝最久的單一昆蟲, 接連幾天的拍攝, 牠不定時跑去吃飯晃悠, 我拍牠拍到胃發炎, 直到現在還餘波盪漾.
大多數人看到班花色彩的蜜蜂, 就會心生害怕, 如果體積又大, 振翅聲又響, 更是讓人想溜. 這本來就是蜂種生存演化所希望看到的, 事實上會主動攻擊人的蜂種類不多, 保持距離不要有揮舞的動作, 絕大多數的蜂都是安全的, 有幾點心得可以分享:
** 台灣會攻擊人的胡蜂沒幾種, Google一下就會認得
** 但有時候根本還沒看清楚, 已經近在眼前, 面臨要"站"要逃的抉擇, 這時我有一個建議: 如果蜂翅舞動的聲音很嚇人, 就應該假設是危險蜂種, 若聲音不大, 甚至聽起來還有消音的感覺(距離多一點點就聽不見了), 這種蜂就不用擔心
** 如果忽然有蜂在眼前停滯或盤旋(頭朝你), 這是警告你已經侵入蜂窩警戒線的行為, 應該緩緩後退
** 保持距離. 每一種蜂對蜂窩的安全距離都不同, 甚至不同季節也不同. 以這隻虎斑泥壺蜂為例, 最近可以容忍我的距離大約在1.5m, 再靠近牠就會停止工作, 飛起來盤旋, 然後離開, 一分鐘後空手回來查看, 幾次後認定沒問題才會恢復原來的工作.
** 蜜蜂進出巢都有固定動線, 有些是帶狀的飛行路徑, 有些甚至是相當精準的線狀路徑, 千萬別發蠢擋在那裡, 否則就算每天都被自己帥醒, 也可能救不了你
** 先觀察, 再拍攝
[註]
All insects in every season of my Macro Time series were not killed, harmed or captured. All of them were free to leave my view finder, any time they wanted. I despise those who kill or abuse the insects in the macro photography field.
在我微距時光每一季中出現的昆蟲, 都未被傷害或捕捉. 牠們隨時都可以自由的離開我的取景框. 我蔑視那些在微距攝影領域中傷害或虐待昆蟲的人.